掌握2025永續報告書:企業ESG策略布局指南

2025-02-13

掌握2025永續報告書:企業ESG策略布局指南

2025 年起,所有上市櫃公司都必須揭露永續報告書,這不僅是法規要求,更是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關鍵時刻。無論您是初次編寫報告書,或是已具備經驗,本文都將為您詳細解析 2025 年 ESG 報告書的撰寫要點,以及如何應對新的挑戰與機會。

一、2025 永續報告書撰寫要點:給初次撰寫報告書之企業的建議
1.瞭解永續法規與準則要求
 金管會規範:自 2025 年起,所有上市櫃公司需依金管會規範揭露永續報告書。
 國際準則:
 .GRI (全球報告倡議組織):揭露企業在治理(經濟)、環境、社會三大面向的影響。
 .IFRS S2 (氣候相關揭露準則):聚焦氣候風險及其對財務的影響。
 .雙重重大性分析:不僅考量企業對外部環境的影響,還需關注外部環境對企業財務的衝擊。

建議:初次撰寫的公司應先了解基本架構,並確保報告內容符合證交所和櫃買中心的相關辦法和附表要求,例如溫室氣體排放數據、治理結構及利害關係人參與。

2.準備內部資料與架構
 .建立永續治理架構:成立永續發展專責小組,並由高層主管參與決策,帶動組織整體投入。
 .蒐集基本資料:包含溫室氣體排放、用水量、廢棄物管理、人力資源等資料,要有正確方法和專人負責督導資料的收集和整理過程。
 .重大性分析:辨識與企業相關的重要 ESG 議題,並優先揭露這些項目,讓利害關係人瞭解公司的永續經營重點。

建議:初次撰寫永續報告書的關鍵在於內部資料的整理與系統化,建議及早開始準備。
 

3.取得外部確信
 .第三方驗證:金管會要求關鍵永續指標(如溫室氣體排放)需取得第三方驗證,以增強數據資料的可靠性與信任度。

建議:企業應找專業確信機構評估和確信,以合理確保數據資料的完整性與正確性。
 

二、2025 永續報告書的關鍵揭露
   1.整合財務與永續影響:
     .雙重重大性:結合 IFRS 與 GRI 準則,同時考量企業對外部環境的影響,以及外部環境對企業財務的衝擊。
       範例:一家科技公司需揭露其碳中和目標,不僅說明其對環境的承諾,還需分析碳稅政策對其營運成本的影響。
 

   2.DEI 與人權議題的提升:
     .DEI (多元、平等與包容):
       -員工多樣性:按性別、年齡、族群等分類員工結構。
       -薪酬平等:揭露不同性別間的薪酬差距。
       -人權政策:說明企業如何避免供應鏈中的強迫勞動或其他人權問題。
        範例:一家餐飲公司揭露員工結構的性別比例及薪酬平等政策,並強調其供應鏈中的公平交易合作。
 

3.IFRS S2 與 GRI 主題管理的整合:
 .氣候相關資訊揭露:
   -氣候風險與機會分析:包括極端氣候對財務的影響及應對策略。
   -溫室氣體排放與減量進度:尤其範疇 1、2 的必填數據,並鼓勵揭露範疇 3。
   -情境分析:分析不同氣候情境(如 2°C 或更高溫升)對營運的影響。
    範例:一家半導體企業展示如何利用再生能源降低範疇 2 的排放,並進行 2°C 情境分析,揭示其應對策略。

三、2025 永續報告書的實務建議
   1.從簡入手,逐步精進: 初次撰寫永續報告書的企業,可聚焦於最相關的重大議題,例如環境面中的能源效率或社會面的員工關懷。隨後逐步擴展到更細緻的議題,如供應鏈管理或人權政策。
   2.善用數位工具助力: 善用數位平台進行數據資料管理與資訊揭露,例如 ESG 儀表板或碳排放追蹤工具,提升效率與透明度。
   3.結合企業策略與永續目標: 永續報告不僅是合規工具,更是展示企業價值的機會。建議企業將 ESG 目標與長期營運策略結合,展現其對未來的承諾。
 

2025 永續報告書: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關鍵
2025 年的永續報告書不僅是符合法令規範的文件,更是展現一種企業競爭力的機會。透過雙重重大性分析、DEI揭露及氣候資訊管理,有助於我國上市櫃公司與國際接軌,提升在全球資本市場的地位。
 

永續發展不僅是趨勢,更是企業存續與發展的核心競爭力。希望本文能幫助企業從容應對 2025 年的永續報告書新挑戰,展現專業與責任並重的形象。


SDGs目標10的平等之路:攜手消除不平等,打造共融社會

世界上每個人都因出生背景、國族民情、性別角色、職業與產業等因素,有著獨一無二的面貌。然而,由於歷史、政治、社會觀念或迷思等原因,造成不平等的情況,例如貧富差距擴大、經濟條件落差導致生活品質不佳、性別刻板印象使女性投入無酬家務時間遠高於男性、身心條件差異導致就業機會不均等,以及因國族不同而未能獲得基本權益保障等。 

生成式AI的隱形碳足跡:企業永續發展的新挑戰

生成式AI(Generative AI)的快速發展,為各產業帶來創新與效率提升的潛力,然而其背後的環境代價正逐漸浮現。根據Capgemini最新研究報告,全球僅有12%的企業實際測量其生成式AI活動所產生的碳足跡,這意味著絕大多數企業對於這項新興技術所帶來的環境影響,仍處於認知與管理的初期階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