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前排左起)TAEDT 計畫總主持人 許志義|環境部部長 彭啓明|環境部氣候變遷署排放管理組組長 郭孟云|環境部氣候變遷署減量交易組組長 蘇意筠
(後排左起)EnergyOMNI 全.能源總監 吳心恩|建閎能資源公司董事長 李犀守|海量數位工程公司執行 洪弘毅|歐萊德公司總經理 蔡怡穎|智慧城市公司執行長 焦國安|TAEDT 秘書長 謝曜謙|詠鋐智能公司執行長 謝宗震|亞瑞仕驗證公司總經理 陳建璋|TAEDT 副秘書長 吳玉茹
8 月 9 日,臺灣能源數位轉型產學技術聯盟 (Technology Alliance for Energy Digital Transformation,TAEDT) 由計畫總主持人許志義教授,以及秘書長謝曜謙博士共同帶隊前往環境部交流。環境部長彭啓明親自接見聯盟代表,並聆聽聯盟代表針對淨零碳排及環境永續的建言。討論議題涵蓋:國內舊垃圾處理、國際碳權申請、綠色認證推動策略、傳統製造業碳管理、AI 大數據在煙道排放中的應用,以及數位孿生技術在 2050 年淨零目標中的應用。
會中彭部長針對上述議題一一回饋,並由環境部相關部門主管作出回應;許志義教授則以聯盟推動虛擬電廠核心宗旨,向部長分享二年來的成果;與會成員交談熱絡、切中核心,從公私協力角度,推動環境永續理念,並將持續深化交流。
虛擬電廠與臺灣的潛力
許志義教授強調,虛擬電廠並非要取代基載電廠。但,隨著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快速增加,在歐美已被廣泛應用,預估到 2030 年,將占美國電力尖載市場 10% 至 20% 的份額。對於工業用電佔 60%的 臺灣,虛擬電廠有更大的應用潛力。類似於電力市場中的 Uber 或 Airbnb,虛擬電廠基於共享經濟與群眾外包 (crowdsourcing),可促進低碳生活轉型和社會轉型,落實電力系統韌性。
推動虛擬電廠在臺灣的挑戰主要在於法規限制和大眾宣導。歐美國家已透過法規修訂支持虛擬電廠發展,美國能源部更積極宣導虛擬電廠的彈性運作特質及其重要性;臺灣則需要更高層次的跨部門協作和支持,包括經濟部、內政部(如推動建築智慧節能管理系統)和交通部(如推動電動車智慧應用於虛擬電廠)的合作。聯盟預估到 2035 年,虛擬電廠可望佔臺灣高逾 20% 的電力市場份額。推動智慧電網、虛擬電網及虛擬電廠的運用,可與傳統集中式高壓供電模式,互補互利。
舊垃圾與廢棄物處理的策略
建閎能資源公司董事長李犀守指出,早前稽查總隊已要求各縣市提出垃圾掩埋場和廢棄物處理的方案,但缺乏具體決策。李犀守建議,應重新評估現有方案,考慮技術進展,並鼓勵民間投資以減輕政府財政負擔。法規問題也需要解決,李建議環境部成立專案小組,針對地目編定和跨部門協作問題進行解決,如內政部、營建署和都計法等部門的協調。
他還建議選擇北、中、南三個示範縣市,通過試點突破法規限制,推動循環經濟和農業循環經濟。李犀守強調,在推動 SRF 等技術時,需充分與地方政府和民間進行溝通,避免僅依賴地方政治人物支持,並強調從源頭控制原料的重要性。
國際碳權認可的挑戰與對策
亞瑞仕驗證公司總經理陳建璋表示,雖然亞瑞仕致力於碳排放管理,但在取得國際註冊機構認可方面遇到困難。即使是取得碳驗證標準 Verra 的認可,也需先獲得包容性架構成員 (IF) 成員機構的認證,而臺灣尚未被列入認證國家。雖然臺灣認證基金會 (TAF) 與 Verra 有合作備忘錄 (MOU),但並不意味著有 TAF 的認可就能夠直接獲得 Verra 的認可。黃金標準 (Gold Standard) 的認可要求更高,只有通過森林管理委員會 (FSC) 認證才能符合條件。
陳建璋呼籲環境部或國家政策支持,協助臺灣企業獲得國際認可,推動淨零排放和碳中和的發展。環境部表示,目前的查驗工作主要在國內法規框架內進行,但國際碳權體系與政府體系運作並行,難以直接對接。建議從國際接軌角度出發,推動更多元化的碳權認可,提供臺灣企業更多選擇。
推動綠色認證的多元化
歐萊德公司總經理蔡怡穎建議,環境部應加速推動綠色認證多元化。循環經濟若能與綠色消費結合,將提供推力與拉力,加快減碳速度。雖然環境部引入了高循環和淨碳排等標準,但這些標章主要參考現行政府標準,在加速國家減碳方面作用有限。蔡怡穎建議借鑒美國經驗,與民間查驗證中心合作,開發一套擴大認可範圍的系統,納入更多環保和綠色標章,激勵更多企業參與綠色轉型。
目前國家政策鼓勵單一產品減碳,但許多企業已達到全組織或全產品碳中和水準,卻未在綠色採購中獲得足夠鼓勵。蔡怡穎強調,應針對已達碳中和的企業提供更強有力的激勵措施,以促進整體產業轉型和減碳。
中小製造業的碳管理挑戰
海量數位工程公司執行洪弘毅表示,中小製造業在碳管理方面面臨挑戰,特別是在從組織碳排管理轉向產品碳排管理時。中小型企業需靈活的成本結構和即時的倉儲管理,但大多數企業尚未導入雲端企業資源規劃 (ERP) 系統,導致碳排數據無法有效收集與分析。洪弘毅建議在製程中引入智慧儀表 (EMS),以提高碳排放數據追踪的精度,並通過公共數據平台提升數據透明度。
洪弘毅亦建議,應對中小型企業提供更多政府補助和技術輔導,促進碳排管理系統的普及與應用。同時,應加強數位化工具和政策的整合,支持企業達成 2032 年減碳 50% 的目標。
AI 和大數據在煙道排放中的應用
詠鋐智能公司執行長謝宗震指出,臺灣的煙囪排放監測目前主要依賴物理感測器,每日需要進行人工校正和維修,效率低下。相比之下,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 (EPA) 自 1990 年代起已使用預測性監測系統 (PEMS),基於 AI 和大數據技術,有效提升了監測精度。
謝宗震建議,應引入 AI 訓練和預測技術,補強傳統的排放監測方法,提高監測效率和數據準確性。這不僅能提升排放監測的可靠性,還有助於提高開放資料的透明度和企業品牌形象。建議加速完善相關法規,使 AI 和大數據技術能在排放監測中廣泛應用,減少對人工校正的依賴。
數位孿生技術與 2050 淨零目標
智慧城市公司執行長焦國安強調,碳排放管理和智慧解決方案是應對氣候變遷挑戰的關鍵工具。數位孿生技術結合數位技術與物理模型,能實現實體整合和智慧反饋,制定更低碳、更永續的政策。數位孿生技術在臺灣已應用於地下管線管理和工廠監控等領域,有效提高運營效率,降低碳足跡。
焦國安建議臺灣應充分利用這些技術優勢,推動數位轉型,以實現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。可以考慮建立數位孿生示範區,如智慧園區或智慧港口,促進數據共享和協作,進一步提升減碳能力,推動產業轉型。